中新网泉州11月30日电 (吴冠标)“打造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,泉州始终坚持‘留形留魂留乡愁,见人见物见生活’这一理念。”泉州市住建局局长张志铭30日表示,近年来泉州统筹谋划推进城市建设项目,聚力建设21世纪“海丝名城”。
当天,福建泉州举办新闻发布会,介绍近年来泉州市城建工作取得的成效;并针对群众关心的城建领域相关问题,做出一系列解答。
30日,福建泉州举办新闻发布会,介绍近年来泉州市城建工作取得的成效。 吴冠标 摄
张志铭指出,进一步加快中心市区的集聚发展,是提升城市能级的关键。在更新提质古城区方面,泉州系统推进古城综合整治提升,通过开展街巷环境整治、水环境综合治理、服务配套设施完善等工作,让古城变得更有生活味。
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、世界遗产城市,泉州古城已有1300多年历史。经过岁月变迁,泉州古城区逐渐出现了基础设施老化、风貌受损、内涝等问题,这些问题受到大量市民群众关注。
泉州市住建局副局长蔡海鸿介绍,围绕“留形留魂留乡愁,见人见物见生活”的活态保护理念,泉州市通过做好“解决现实需求”“坚持原真保护”“推动活态利用”等工作,持续推进古城保护发展。
以坚持原真保护为例,泉州市坚持采用传统材料、传统工艺,在街巷修缮中使用了大量的清代、民国时期的胭脂砖,并邀请传统工匠参与修缮,采用“师带徒”模式,把闽南建筑、骑楼建筑等极具特色的建筑元素都保留下来,实现“留形留魂留乡愁”。
此外,泉州还通过以修代租等方式,完成了台魁巷7号、旧馆驿25号等的保护性收储和盘活;一些社会资本也参照政府“以修代租”方式,认领古城传统建筑,经营咖啡厅、文创商品店等新业态,为古城带来了流量,也增加了居民收入,实现了古城的活态利用。
“下阶段,我们将在城市更新中处理好传统与现代、继承与发展的关系,鼓励支持社会力量认管认养历史建筑、华侨建筑,充分挖掘特色建筑文化、闽南文化和民俗文化,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。”蔡海鸿如是说。(完)
11月30日,重庆轨道交通5号线(大石坝—石桥铺段)和10号线(后堡—兰花路段)开通初期运营,至此,重庆市两条南北向轨道骨干线路实现全线贯通。
据悉,重庆轨道交通5号线贯通运营后能够有效串联九龙坡区、渝中区、江北区,新增一条中心城区南北贯通轨道交通运营线路,充分发挥出轨道交通过江通道的作用,减少沿线居民过江的通勤时间;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贯通运营后,形成连接南岸区、渝中区、江北区、渝北区的轨道交通南北向快速通道,进一步缓解南岸、江北与渝中半岛之间的跨江交通压力。
11月30日,市民在重庆轨道交通5号线红岩村站乘车。中新网记者 何蓬磊 摄
11月30日,重庆轨道交通5号线行驶在红岩村大桥上。中新网记者 何蓬磊 摄
11月30日,市民乘坐重庆轨道交通5号线出行。中新网记者 何蓬磊 摄
11月30日,运行中的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。中新网记者 何蓬磊 摄
11月30日,市民在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兰花路站出行。中新网记者 何蓬磊 摄
11月30日,市民在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车厢内拍照。中新网记者 何蓬磊 摄
11月30日,两位老人在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车厢内查看线路信息。中新网记者 何蓬磊 摄
11月30日,市民在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兰花路站候车。中新网记者 何蓬磊 摄
11月30日,市民在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兰花路站出行。中新网记者 何蓬磊 摄